近年來,海西州依托柴達木盆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,枸杞種植規模由2007年的2.37萬畝猛增到2015年的42.2萬畝。目前已進入采果期枸杞30.3萬畝,盛果期枸杞28.4萬畝。尤其是都蘭諾木洪農場種植面積8.3萬畝,成為國內目前集中連片栽植的最大區域。枸杞生產企業也得到迅猛發展,由2008年的4家發展到2015年的70家。培育枸杞專業合作社54個,輻射帶動農牧戶10萬戶。枸杞種植一項年解決勞動力5.4萬人,收入4億元。隨著種植面積迅速增加,帶動加工包裝、物流、服務、勞務流轉等二、三產業產值達到20億元,總產值可達50億元。枸杞產業的快速發展,增加了農民收入,提高了林地生產率,對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明顯作用,生態效益顯著。
目前,我省枸杞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:
一是產業定位有待提升。柴達木枸杞產業發展到目前,只是海西州地區性的產業,協調、管理、引導力度不夠,應盡快提升到省級層面進行運作。強化產業發展的領導和管理,完善政策措施,形成合力。
二是投資支持還需加強。受對口部門、屬地及條塊化管理的制約,柴達木枸杞發展資金來源渠道不暢。
三是總體策劃相對落后。受利益驅動的影響,生產過程中存在盲目性、隨意性、趨同性。缺乏統一協調、標準化管理經營模式,未形成高科技、高附加值的“拳頭產品”。
四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。產業的發展僅停留在初級生產上,產品多為干果,產業鏈條短,產品附加值低。精深加工企業少,產品檔次低且種類單一,制約了柴達木枸杞的縱深發展。
五是市場營銷建設滯后。尚未形成自己穩定的銷售市場,中間環節較多,終端客戶少,無定價權、話語權,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大。
六是品牌效應不夠明顯。全州各地注冊有多種商標,品牌多而雜亂、認知度低,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柴達木枸杞品牌效應,優質不優價。
七是防治監管壓力增大。大規模連片種植,病蟲害與無公害矛盾必將突出,很難保證無公害化生產,生產的枸杞達不到國內外市場的要求。同時,監管力量嚴重不足,鄉鎮一級有牌子無人員,監管困難。
為此,我們建議:
1、提升產業定位,統籌產業發展。將柴達木枸杞產業上升為省級產業戰略層級來主抓和扶持。由省政府牽頭,成立有關部門和科研院所為主要成員的枸杞產業管理協調機構,明確職責,形成合力,加強對枸杞產業的管理、指導和服務。
2、加大扶持力度,拓寬投資渠道。每年安排固定專項資金扶持產業發展,擴大扶持資金覆蓋渠道。促進信貸、社會資本進入枸杞產業,形成投資主體和投入方式多元化。對科技創新、精深加工、產品營銷等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予以扶持。
3、加快標準建設,完善監管體系。加快制定和執行有機枸杞生產標準和技術規范步伐,實施標準化生產和管理。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測預報、監管、檢測體系,推進市場監管常態化,保障產品質量安全。
4、規范市場運作,帶動產業升級。與我省十三五發展總體規劃、精準扶貧規劃密切結合起來,強化引導,穩控種植規模,推進有機枸杞種植。加大品牌和資源的整合,規避地域性和企業間的惡性競爭。支持科研部門、企業開展攻關,推進枸杞產品向保健、醫藥、美容領域拓展延伸,帶動產業升級,提高綜合效益和整體實力。
5、實施品牌戰略,強化宣傳推介。主打精品牌,統一使用“柴達木枸杞”或“諾木洪枸杞”商標。聚焦青海枸杞品質好、無污染特點,制定科學的市場營銷策略,與大美青海旅游戰略結合起來,上升到省級戰略宣傳推介,征集響亮的宣傳口號,如“寧夏紅,中國紅,諾木洪,世界紅”等,加強宣傳和公關力度,使柴達木枸杞成為高原綠色、生態有機、健康養生的代名詞,以此打開市場,做大做強。
6、搭建產銷平臺,打造智慧農業。在諾木洪、德令哈、格爾木市主產區建設集倉儲、加工、信息、通訊、經營管理、金融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枸杞交易市場,提升園區承載力和產業集聚功能。建立多元的營銷網絡,拓寬營銷渠道,為柴達木枸杞開發出更大的營銷空間。
7、多元開發利用,推動循環發展。開發觀光、采摘旅游、休閑農業,加大鮮果、葉、花、籽、皮、枝條、黑枸杞等系列產品的研發力度,構建枸杞循環產業鏈網和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產業化經營模式,實現區域化布局、多元化發展、規范化管理、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,使枸杞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。